《山姆告訴我的事》


黃雅平主任/台東辦事處


一個自閉症的小男孩和因車禍而四肢癱瘓的心理治療師外公,會有甚麼樣的生命交集和對話?

《山姆告訴我的事》是作者Daniel繼《給山姆的信》後的「續集」。但很不一樣的是,《給山姆的信》是做為外公的Daniel從Sam出生就開始寫信給他,Sam五歲的時候這本書才完成。信裡是一位心理治療師對自閉症的外孫,坦述自己因車禍造成四肢癱瘓的心理歷程及其專業經驗體悟的一切,也包含對外孫的各種期待、憂慮和無條件的愛,所以是單向的。寫《山姆告訴我的事》時,Sam已經八歲。四歲才會說話的Sam,這時因為之前早療課程的介入,Sam已可以跟其他小朋友交朋友、功課也不差,只有在遇到變化時,還是有焦慮和適應困難的現象。後面這本書是Daniel將他跟Sam互動的一些火花紀錄下來,透過Daniel自己做為心理專業人員的視角,引出深入的生命課題。

所以本書的精采不僅在於Sam的那些單純,又饒富深意的話語,也在Daniel總可以從這些日常對話裡引出深深的意涵,與每個人都經歷的生命經驗相呼應。以下舉兩則其中的小故事。

(一)腦袋裡的東西跑太快

有些事情對自閉症的孩子而言是個挑戰,例如:看懂別人臉上的表情、符合情境的社交應答,並有一些特質如細節的強迫性注重、對秩序的需求等,若事情的狀況不如預期,就會產生很大的焦慮感。

Sam六歲那年的夏天,當外公的Daniel有一次去拜訪。

「Sam一直想讓我看看怎樣用Wii打網球,還有他已經學會騎腳踏車了。可是那個星期六他要去參加兒童棒球賽,一早他媽媽便忙著準備餐點,大夥兒都忙東忙西的免得遲到。我看的出來Sam對這一天的序幕感到沮喪。

情況越來越糟,球賽結束以後,家裡來了一些客人,氣氛相當熱絡,但Sam的挫折感卻越來越重,他受到太多外界刺激了,變得呼吸急促,眼珠也快速轉動。如果換作是兩歲的他碰上同樣的情形,一定會趴在地上用頭撞地板,不過這一次他則是身體僵硬,最後忍不住開始大叫

Sam堅持要大家都出去,只有外公跟媽媽可以留下來。但他還是一直大叫,後來癱在地上開始啜泣。黛比抱著他等他哭完。

好不容易他抬起頭說『媽咪,今天我腦袋裡的東西跑太快了!』」

(Sam敏銳的感覺到,心跑得太快了,需要停下來休息。大人卻很少察覺自己的心,也很少給自己的心有機會停下來休息)

(二)我不認識這個臉

自閉症的孩子,很難看的懂別人臉上的表情,微笑、哭泣、皺眉等,對他們而言,判斷這些表情的含意很困難,不僅限於陌生人,連父母手足、爺爺奶奶、老師朋友等親近的人也一樣。

「有一天Sam在公園裡玩盪鞦韆,他那天精力旺盛,一開始節奏還算穩定,但接著越盪越高,沒一會兒前後起落的幅度就好像降落傘了。那種擺盪在孩子心裡像是飛起來似地,但做父母的人覺得出事的話可就糟了。

黛比(Sam的媽媽)站在附近。

『好囉,Sam,』她開口說,『這樣太高了。』

Sam沒有停。

『Sam?』

繼續盪。

『Sam!』

媽媽總算引起兒子注意,Sam不盪了,鞦韆慢慢停下來。黛比走到他面前,蹲下來看著他。

『那樣子太高了喔!不小心會摔下來,然後會受傷的。』

Sam全神貫注的觀察媽媽的表情。『媽咪,』他回答道,『我不認識這個臉』」

(在解讀別人的表情上,Sam很坦承的說出自己並不知道那個表情代表的意義。大人通常是自以為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無法坦然面對自己的無知)

Sam很幸運,他的父母讓他嘗試各種新事物,加入社團參加摔角、練習晚上自己一個人睡、在沒有媽媽陪的情形下離家過夜,父母在一次次這樣的練習中學習放手,孩子也在其中越來越有成就感。而他有另一個幸運是他的症狀在後來已經不那麼明顯,他有愛他的爸爸媽媽及外公,尊重和完全的愛造就了快樂愛笑的Sam,他的外公敏於了解他的心情和想法,讚賞他寧靜又體貼的心。在備受尊重的環境中長大,不僅特殊需求的孩子需要,一般孩子也都需要!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作者的細敏觀察和睿智的引申帶領讀者進入一篇篇的故事和話題,觸及不只是自閉症的一些症狀,更多是人生的哲理。

山姆告訴我的事:一個心理治療師從自閉 症孫子身上看到的生命智慧 The Wisdom of Sam


(資料來源:博客來網路書店)


早療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屆ICF學術研討暨論文發表大會花絮


黃靄雯老師/長庚早療所


         第一屆ICF學術研討暨論文發表大會於2011年3月26、27兩天於台北舉行,由台灣ICF研究學會、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及台灣復健醫學會三個單位主辦,且由長庚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台北醫學大學復健學科及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三個單位協辦。大會籌籌備會議也於2010八月份就開始進行,幾個合辦和協辦單位人員經過四次的籌備會議的互動,讓大家對於這次Dr.Simeonsson的到來,更充滿期待。

        本次會議兩天的課程報名人數高達253人,實際與會的學員也達220人(87%)。與會的成員涵蓋各領域之專業人員,包括復健醫學領域之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特教界人員、社工領域人員、心理及其他對於ICF有興趣的專業人員。除了台灣北中南東之專業人員積極的參與第一次的ICF學術研討暨論文發表大會之外,來自於日本的國立特殊教育綜合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Akio(德永先生),也遠道而來參與此次的盛會。

        第一天上午為ICF工作坊初階課程,邀請Dr .Simeonsson教授遠從美國到台灣擔任本次大會的主講者。初階工作坊課程主要為介紹ICF/ICF-CY之概念與架構、並由發展性觀點看ICF的編碼與限定值。在概念架構的介紹中,Dr.Simeonsson說明了ICF是一個健康和功能的全面性觀點,也是一個完整的失能與功能的分類系統。ICF/ICF-CY可描述每個人的生活經驗,也是普遍適用於每個人的全球通用語言。此外,也說明了ICF/ICF-CY在WHO國際分類家族中所扮演的角色,其與國際疾病分類(ICD)之並用,可提供人類一個非常完整且精確的分類,來了解人口的健康。除了ICF架構之外,也Dr.Simeonsson也舉例說明了ICF-CY對於兒童風險因素評估及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在ICF/ICF-CY編碼與限定值的部份,Dr.Simeonsson利用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各種ICF/ICF-CY編碼的原則及決定共通限定值的方式。Dr.Simeonsson可說是將畢生的研究結果及經驗,利用生動活潑的演說,讓與會的專業人員認識ICF/ICF-CY。

        第一天下午為口頭論文報告及海報論文展示。口頭論文發表共有六篇,海報論文共十八篇。內容涵蓋ICF/ICF-CY模式及概念架構應用、ICF/ICF-CY相關量表的編制、身心障礙鑑定試辦的結果、特殊教育資源與政策規劃、ICF/ICF-CY於專業團隊評估之應用、應用ICF-ICF-CY之個案研究或個案報告、及文獻回顧等。藉由此論文發表,台灣的專業人員有機會與外國講師及來賓,互相交流ICF/ICF-CY的應用經驗、臨床及研究結果。許多個案報告及個案研究的例子,包括物理治療、護理、到宅服務、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及心臟術後照顧等廣泛的層面,也讓與會者更加清楚ICF/ICF-CY在實際工作場域的應用。

        第二天為ICF/ICF-CY進階工作坊,仍由Dr.Simeonsson擔任整天工作坊的演講者。第二天的內容包括 ICF-CY在臨床的應用、ICF-CY在行政、政策領域的應用、核心位碼、位碼組及ICF-CY台灣應用的可能性。在演說中,

         Dr.Simeonsson實際舉了發展性協調障礙兒童的例子,來說明ICF-CY如何完整的描述一個孩童的各項功能及障礙。此外,也提供我們目標達成量表與ICF-CY合併應用在目標設定的步驟、應用及計算方式。在限定值的等級方面,Dr.Simeonsson也提出了證據來說明限定值的給分標準。在行政、政策領域方面,Dr.Simeonsson介紹了葡萄牙是第一個將ICF/ICF-CY納入為特殊教育法基礎的國家。也分析了他們在特殊教育資格鑑定的研究成果。此難得的第一手資料,也可作為台灣在相關法令方面運用ICF/ICF-CY概念的參考。而在核心位碼、位碼組的發展方面,Dr.Simeonsson除了介紹以疾病為分類依據的核心位碼之外,也與大家分享其最近完成的不同年齡層兒童位碼組研究,並提供網頁(http://www.icf-cydevelopmentalcodesets.com),可供大家自由下載。此簡短的位碼組,實提供了臨床及研究人員重要的資訊。

         會議中場休息及會後,仍有許多與會者與講者不斷熱烈討論著ICF/ICF-CY在台灣的可行性及應用等問題,可見得這次會議的確啟發了台灣逐漸走向國際障礙觀新趨勢的想法。

        經由這兩天Dr.Simeonsson熱情分享,讓我們不需遠渡重洋就能吸取ICF/ICF-CY的菁華。此外Dr.Simeonsson也毫不吝嗇的分享其研究成果,並同意將所有的講義放在早療協會的網頁上供大家下載。

www.caeip.org.tw

早療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蒲公英的種子飛呀飛


黃雅平代理主任/台東辦事處


       「除了孩子們睡了之後,才有機會想想自己及孩子們,但那種情景往往是感傷的,不知多少夜裡獨自流淚,因不知怎麼做,才能對孩子、家庭有幫助,也沒有傾訴的對象…」

        「早療協會提供一些課程和活動,使我們有機會走了出來,也藉此可以放鬆心情,生活中不再只有家裡、學校和醫院。」

 

         家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家長的情緒常是長期處在高度的壓力和緊繃當中,努力照顧好孩子的過程中,所有焦點都在孩子身上,容易忽略了自我照顧的部分。台東的家長支持團體是以一群孩子已長大的早療家長帶領新的早療家長,以共同做手作品進行陪伴和支持。希望這樣的聚會提供他們喘息的機會,也藉此交流訊息和心得。這群舊家長我們稱他們為「蒲公英媽媽」,他們的生命力像蒲公英的根紮得很深,他們走入台東各鄉鎮部落,像蒲公英一樣把種子飄送到各個地方。

         由過去三年的經驗發現,家長們在活動中,因團體成員有相似或共同的生命經驗,彼此能深層的同理感受、互相接納,並藉由作品建立了更多的自信心;蒲公英媽媽們也在教手作的過程、團體帶領的過程中,有更多的自我肯定和成長,並於去年五月份參與微龍基金會的國際親子論壇研討會,於會中的工作坊跟與會大眾分享台東的家長支持團體經驗。

        看著家長們從一個個奔波於醫院復健、家裡家務、學校陪讀,踏著沈重的腳步、臉上總是一抹憂慮或低著頭哄著孩子,到站在台上對著群眾侃侃而談自己的生命歷程及參與家長支持團體的心得,我們相信蒲公英媽媽走入社區進行社會性陪伴和支持確實能發揮力量、給予家長們在早療路上更多的勇氣和信心。

        因此100年的家長支持團體活動,我們延續過去的走動教室手作課程,也依蒲公英媽媽們自己原來的興趣和專長,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心靈團體、芳香按摩及瑜珈,蒲公英媽媽們為了帶領新的課程,亦多方面充實自己,參與許多培力課程,增進團體帶領能力。

        在三月份開始,至四月份為止在成功辦理了4場,太麻里5場,延平7場,台東辦事處8場,手作課程、瑜珈、芳香按摩等場次由蒲公英媽媽主帶,心靈團體課程則請到台東大學幼教系林貴美老師為主要帶領人,蒲公英媽媽為協同帶領人。

        心靈團體課程引領家長們討論對自己孩子的想法,並深入到親子關係、婚姻關係及容易被忽視的發展遲緩孩子的手足與父母的關係。幾次課程下來,大家反應非常喜愛這樣的團體課,藉由影片及經驗討論,大家也看到自己在家庭裡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並參考別人的經驗調整自己。

         今年的課程才開始不久,希望蒲公英的種子飛呀飛,把希望的種子飄散到台東的每個角落,讓早療的家長們都不孤單!






         從奔波於醫院復健、家裡家務、學校陪讀,踏著沈重的腳步、臉上總是一抹憂慮或低著頭哄著孩子,到站在台上對著群眾侃侃而談自己的生命歷程及參與家長支持團體的心得,蒲公英媽媽們臉上流露出自信。







心靈團體課程讓早療家長們有機會討論對孩子的看法、親職教育、婚姻關係等。





瑜珈舒壓—伸展筋骨、身心柔軟




用手傳遞愛的魔法--芳香按摩藉手和身體的親密接觸增進親子間的親密感與依附感關係。





    手作教室—藉由布包、十字繡等手作品,串起大家之間的情誼,彼此分享心情、互相支持陪伴。


 

早療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偏遠山區孩子接受早療介入的故事


       洪伶欣社工/南投辦事處


         我初次接觸小婷(化名)是她四歲的時候,她就讀仁愛鄉某分班,就像大部分的孩子一樣活潑,喜歡玩遊戲,喜歡看故事書,也喜歡與他人分享和炫耀。但從外表可以發現小婷與教材裡對酒精症候群孩子描述的樣子相似,且由於家庭環境不利的因素導致小婷認知學習、語言能力和精細動作方面皆有緩慢的傾向。

         小婷約一歲多時因身高和體重過輕等問題進入南投早療通報系統,爾後社工家訪發現家庭親職功能不佳且對療育知識相當缺乏,所以雖然家庭並不排斥社工家訪,但對銜接發展評估甚至療育的意願都相當低。小婷在家中排行老么,上面有六位兄姐,小婷的爸爸早年因工作受傷,造成腳無法行動自如,家庭經濟重擔轉而落在媽媽和奶奶的身上。也許是因為家庭經濟狀況不佳導致家長無法分擔精神於照顧小婷和兄姐身上,所以一開始社工與家長討論小婷發展需求時,家長態度表現雖相當配合但實際上並不積極,因此剛開始推動家庭療育資源銜接並未如預期順遂。這樣的結果也不應該全然擺放在家庭功能結構不彰,而是深究家庭的生命歷程和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

        小婷的家庭位於仁愛鄉某偏遠部落,醫療、教育、社福、知識等相關資源本就不易進入,較屬於封閉的生活型態,像這樣的部落,除非曾至外地接受過多元族群、教育、文化等激盪,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生活、思想發生轉變吧?基於原住民樂觀知命的天性和熱情好客的習性,在部落生活並不需要過多花費也不用太擔心食、暖等問題。而從小婷家庭教養方式來觀察,可以推想小婷的父母從小家庭教養方式也是能滿足基本需求就夠了,所以父母對於小婷的內在需求和認知發展,並不很在意,也願意接受社工偶而的互動,和早療中心的關係處在穩定的狀態。

         分析了外在環境與家庭內部功能的弱勢層面後,後續協助家庭增強社會功能以利與社會他人建立良好正向的互動關係,則是社工義不容辭的使命。翻開小婷過去接受服務的紀錄,發現從銜接專業諮詢到埔基醫師偏遠山區諮詢服務,直至去年年底至埔基完成發展評估並取得報告,接著接受到宅服務和學前巡輔資源,共同分擔家庭教養責任,此過程中,外在資源銜接和家庭內部型態和力量也不斷地在變化,低收入戶補助、世界展望會、托兒所、衛生室、國小教育等相關外在資源的銜接,交錯織成了生活安全的網絡,而媽媽離開家庭到外地工作和大姐、二姐國中畢業具備了工作能力分擔了家庭開銷,經濟安全才讓家長進步體會兒童成長的需求,剛好小婷的大姐成熟度克服家庭銜接醫療資源的根本問題—協助交通,才促使後續資源連綿不絕輸入。

         如果有人問那麼社工做了什麼?我會回答說:等待、陪伴、支持、倡導、仲介、教育等角色都曾在社工身上輪替過,尤其是陪伴的角色,不可否認我們是帶著期望進入這個家庭,期望家庭可以更重視孩子的需求,甚至能認同社工的想法引導孩子的學習;相對的家庭對社工也抱有期待,期待社工能給予家庭經濟和資源的補充,解決家庭所有的困難。體會彼此期待的落差才能更發現關係建立的重要性,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並不能用單純成本概念衡量,所以小婷雖已在早療四個年頭多了,但直到現在療育才真正進入家庭,因社會大眾的善心捐款及早期療育協會的介入服務,這樣的家庭獲得更多的資源,讓小婷的成長道路不塞車,其實就家庭歷程而言已經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因此對社工而言這些年的服務值得了!。

早療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在天涯的盡頭,歸零」一書談社會工作視野


    黃玉琪主任/ 花蓮辦事處


        小說家、作家、旅遊達人、跨國專業經理人、國際非營利組織工作者或是農夫,這是許多人稱謂作者褚士瑩的各種方式,也凸顯出作者的不凡與平凡,不凡的是因為他的生命經歷很不一樣,平凡的是他歸零後的簡單思維「做對的事」。

         「我的龍貓森林」是作者一開始提綱挈領的主題,作者以日本龍貓故鄉基金會以全民公益信託的方式買下了九座森林做為環境復育基地為例,訴說他在國際NGO的顧問工作所計畫推動的緬甸「弄曼農場」的心路歷程,但故事卻是從小時後說起,因為他的志願是當農夫。人的一生到底是誰在做安排及選擇?是自己、父母、師長、社會國家還是老天爺?在台灣甚至全世界的體制社會,總是瀰漫著一種標準、原則、既有的答案,什麼才是好的什麼才是對的,但真得有標準答案嗎?答案真的永遠不變嗎?作者以「Unlearning」貫穿整個故事的敘說。

Unlearning是放下已學的知識,去傾聽觀察,因為所有的答案都在身邊。

        作者從農業開始說故事,以農業來感動農人,但他卻用自己的生命來感動其他人的生命,為生命開一扇窗。為了弄曼農場的規畫他從台灣、多明尼加、大陸、美國、日本、以色列…最後又回到台灣,參訪學習各種農耕方法,最後找到樸門(Premaculture),我讀到這裡心理不免為之共振,因為自己在花蓮近兩年來也一直在工作之餘與一群友人共同學習樸門。樸門有三個重要的理念或倫理,照顧地球、照顧人、公平分享,這不也與社會工作有相近的思維嗎?。

        作者在緬甸的弄曼農場計畫,有人說他成功的實踐自然農法、直接關係交易、碳中和、以工代賑、社區發展,很多人好奇關心的問他為什麼做這樣的事?為什麼人生有這麼大的轉變?他只有一個想法「做對的事」。社會工作者不也一直是在做對的事,但是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還是用一種標準原則、一種認知觀念、一種專業程序在做?還是我們真的能如作者所言放下專業的迷信,Ulearning,傾聽、觀察,因為所有的答案都在身邊。答案真的在所工作的對象身上、在他所處的環境之中嗎? 這不也符合後現代的工作哲學,也符合專業社會工作「人在情境中」的思維,不管如何,如撰寫書籍推薦序的荒野保護協會發起人李偉文醫師所言,「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尋找新世界,而是用新的視野看世界」,身為一位社會工作者我們能用新視野看社會,還是被社會問題所淹沒?就如書籍最後所言,不論決定做什麼,都要記得讓自己準備好,成為一個有專業的人,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一些,也讓自己夢想更容易實現一些。沒有專業,自我追尋的夢想只能停滯在幻想,專業--是讓我們成為有自由思考的能力。

         作者從Ulearning放下專業的迷信到成為一個有專業的人,所要談的就是讓自己開啟一個新視野,在天涯的盡頭歸零,在自己的內在歸零,然後出發!



在天涯的盡頭,歸零 A Story of Unlearning


  • 作者:褚士瑩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1年01月03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353203


(資料來源: 博客來網路書店)

早療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據ICF-CY架構之合作式團隊家庭訪視介入對動作遲緩嬰幼兒之療效


Effects of A Collaborative Home-Visiting Program Based on ICF-CY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 With Motor Delays


 

謝伃鑫1、廖華芳1,2 *、鄭素芳2、曾美惠3、孫世嘉4


Yu-Hsin Hsieh1, Hua-Fang Liao1,2*, Suh-Fang Jeng2, Mei-Hui Tseng3, Sheh-Chia Sun4


 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台東辦事處1、台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2、台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暨研究所3、台東大學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4


1

Taitung Center of Chinese Association of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elays, 2School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ysical Therapy, College of Medicine, 3School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College of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4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eachers College,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背景與目的

動作遲緩的嬰幼兒除動作功能受限外,各發展領域及日常活動參與皆可能受限,家庭環境被認為是上述問題的重要影響因素。本研究欲探討於偏遠地區,採到宅且有家長參與之合作式專業團隊,並參考ICF-CY之架構提供介入,對動作遲緩嬰幼兒於日常參與、動作功能及家庭社會環境之短期成效,及探討此成效是否可維持至六個月。

 方法

雙盲隨機設計,從台東個案管理中心徵召24名6至33個月動作遲緩嬰幼兒,根據年齡與動作嚴重度分層後隨機分配至實驗組或控制組。主要照顧者之教育程度大多為高中或高中以下(87.5%),大部分為低社經家庭(91%),部分家庭為隔代教養(31%)或有婚姻問題(33.3%)。

兩組在三個月內皆接受五次家庭訪視介入,介入前後及追蹤三個月皆由一位不知兒童分組狀況之施測者進行施測。成效評量工具包括:「兒童日常功能量表」(Pediatric Evaluation of Disability Inventory; PEDI)、「皮巴迪動作量表第二版」(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s 2nd Edition, PDMS Ⅱ)、「失能嬰幼兒版家庭環境評量表」(Disability-Adapted Infant/Toddler version of 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DA-IT-HOME)。

實驗組接受合作式專業團隊的家庭訪視介入,此合作式專業團隊包括活動設計者、社工及主要誘發者。由活動設計者根據評估結果,以「國際功能分類‐兒童及青少年版」 (ICF-CY)分析嬰幼兒功能、障礙和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並設定嬰幼兒介入的功能目標及家庭目標。此外,參考卡羅萊納課程並依據家庭日常作息設計2至3個功能性活動,提供主要照顧者發展和親職的知識以及親職的技巧,經團隊會議後,由主要誘發者到宅提供介入。控制組接受社工提供之一般家庭訪視介入,內容為社福資源的整合及家庭的情緒支持。

統計分析以混合設計二因子分析方法(two-way mixed ANOVA),比較兩組在日常參與、動作功能和家庭社會環境之改變,顯著水準α設為0.05,單尾檢定。

 結果:經三個月介入後,實驗組嬰幼兒較控制組在家庭的社會環境(DA-IT-HOME)有顯著改善(p=.02)。在動作參與方面,實驗組嬰幼兒較控制組有進步的趨勢。在其他日常參與及基本動作功能方面,兩組在三個月皆有進步,但無顯著交互作用(interaction)。追蹤至六個月,兩組在所有成效指標皆無顯著交互作用。

結論及臨床應用

此結果支持合作式專業團隊介入可短期促進偏遠地區動作遲緩嬰幼兒的家庭社會環境,然而,長期效果並無顯著。本研究支持合作式團隊家庭訪視介入對動作遲緩嬰幼兒之可行性及短期療效,從結果發現,短期內環境的安排或修改可能較基本動作能力更容易改變。此外,本研究顯示相伴的效果,藉由團隊會議及合作式介入,提升主要誘發者的知識和技巧,增進其家庭訪視服務的品質。

 關鍵詞:合作式專業團隊、家庭訪視、動作遲緩、國際功能分類- 兒童及青少年版

早療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識與情感的交流~花蓮縣早期療育跨專業個案討論會


花蓮中心/賴禹伶社工督導


        本會從92年承接花蓮縣早療通報中心迄今,積極與早期療育相關單位聯繫,促成每季一次早療平台聯繫會報之型式,除了行政事務聯繫之外,在每一年歲末或是新春時,都會有特別活動,如大型早療宣導活動、心靈分享團體課程、交換禮物等,其目的是除了業務交流之外,最重要彼此情感聯繫及連結。

         今年年初特地辦理『花蓮縣早期療育平台聯繫會報專業研習暨感恩餐敘,讓平常為了花蓮縣早療家庭服務之專業人員有機會相聚,達到情感交流之目標,更重要的是希望專業間合作型式有所突破。1月8日早上請到遠從台中而來的孫世恆老師,第一部份講授兒童發展篩檢的理論與實務,由於先前縣內針對發展篩檢工作及數據定義有必要再討論澄清,期望透過專家學者之講習,讓發展篩檢知能有所增進,同時可方討論合理的通報率、通報標準、和篩檢率,相互交換經驗及提出可改善與突破的建議。

         孫老師特別說明其他縣市之篩檢實務操作狀況,伙伴們對於兒童篩檢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同時在未來之兒童篩檢政策上,有相關共識的凝聚,即使其作法有所出入,都在同一基礎下,更會有理性空間討論。

          第二部分講授早期療育專業團隊服務-角色、功能與運作模式,讓下午之個案討論會有基本理論基礎。下午個案討論會,事先邀請各單位提出要討論的個案,統整其個案現行服務人員,盡量將同一個案之專業人員分在同一組,將當天人員分成2組,由慈濟醫院梁忠詔醫師及中國醫藥大學孫世恆老師擔任主持人。在討論會上,各單位專業人員討論相當熱烈,因個案為專業人員所服務、最熟悉的,直接針對個案在教學、治療上有困難的部分提出問題。雖然還是有專業上的看法不同,但大家會尊重彼此的專業,有討論之空間,可建立後續合作的共識,同時促進自己跨專業領域的認知及團隊合作的技巧,都能掌握跨專業團隊評估的內涵,完整執行評估。

         調查問卷與會後詢問各單位專業人員,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很難得的經驗,可以跟各單位共同討論,可以更了解個案在其他單位學習狀況,因為事前籌備時間緊湊,所以給予個案基本資訊內容呈現不足,名單出爐較慢,造成各單位準備不及,造成分組討論時無法陳述治療狀況及意見討論。其實個案討論會之事前工作相當繁瑣,籌備時間需要一點時間及密集處理,期待著各單位仍持續給予個案討論會支持,讓跨專業在花蓮能夠逐漸形成,成為花蓮早療特色之一,同時可以嘉惠更多早療家庭。


上午由孫世恆老師講授課程,主題有兒童發展篩檢理論及專業團隊服務。



下午各單位專業人員一同進行個案討論,是一次很難的的經驗。

早療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我們的「延平鄉兒童暨家庭社區服務據點」


台東辦事處/黃姿吟


         為了協助台東縱谷線的發展遲緩兒童和家庭,有更妥適的早療與照顧,我們在99年九月份於延平鄉設立社區服務據點,結合區域內外的專業資源,建立社區化的照顧網絡,增進部落中對兒童發展概念的認識,並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期能針對需要協助的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可就近取得醫療復健、就學資訊、親職教養及社會福利資訊與補助申請等。

         期待已久的延平鄉兒童暨家庭社區服務據點於100年的2月25日上午吉時舉辦。揭牌開幕當天很開心早療協會理事長、秘書長、社會處辛處長、安聯人壽陳俊宏副總、台東縣政府江秘書…等長官及當地的社福團體到會場,給我們祝福。也感謝天主教救星教養院林秀花院長、當地的巴喜告教會達斯努南牧師為我們賀喜。

         在早療協會台東辦事處代理主任黃雅平的介紹下,讓大家對延平據點成立的始末更認識。也在揭牌儀式後,大家在「大手」上寫下對延平據點的祝福,貼到畫有小樹苗的外牆上,象徵對延平據點的愛護和灌溉,希望延平鄉兒童暨家庭社區服務據點能像大樹一樣,愈來愈茁壯。


安聯人壽 陳俊宏副總與秘書長一同揭幕



廖華芳理事長頒發感謝狀給安聯人壽





還記得國小的時候種綠豆的經驗嗎?


記得當時小心翼翼的將綠豆放到有鋪棉花的布丁杯裏

每一天都不忘幫他澆水~

每一天都拿著尺量量看它長高了多少~

每一分鐘~每一小時~每一天都會很興奮的看著綠豆~

希望它可以快快長大~

延平鄉兒童暨家庭社區服務據點~就像是這一顆綠豆一樣

它是早療的種子之一

希望這一顆種子能帶給延平鄉另一種不同的生活

更希望延平鄉兒童暨家庭社區服務據點能在這塊土地上一點一滴的茁壯,就像大樹一樣

早療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奇妙的動力---致善心伙伴的一封信---


秘書長/林美瑗


         近日讀「一粒賣子落在後山」一書,隨著文字的前進,那些遠從海外而到後山台東服務的宣教醫師,那份以醫療傳道的使命精神,踏在山邊海崖小徑的身影,彷彿有一股奇妙動力在他們身上,我靜默的沈思:這是一股怎樣無私、堅毅又跨越國界和種族的愛呀!?

        有時聽到「美國很近、花蓮很遠」,或「美國很近、台東很遠」這樣叫人苦笑的話時,我心戚戚焉。因為早期療育協會(CAEIP)的服務就是在花東和南投,這三個有很多山脈很多靠勞力生活人的村落。許多專業人員不想委身於花東後山,是因為擔心貧乏後山阻擋未來發展,特別是他們的終生大事或子女的就學。

        根據台東基督教醫院對於醫療人員留不住原因的分析為:家庭因素(離鄉遠)、台東生活無趣、進修因素(缺乏多元)。而我們在台東的同仁有七成是外地人,他們都還是單身,相同的也都面臨這三種現實,但最久的同仁已經在本會花東服務8年了,目前我會花東平均服務年資4年。花東專業人力缺乏,我們求才若渴,可是像我們這樣中小型NGO沒有好的福利和誘因,卻能讓一批批年輕人熱忱的投入與委身,我想這是社工同仁特有的利他精神,加上本會一貫的「普世價值」特色:「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

        花蓮和台東兩個後山縣,加上南投,幾乎佔了臺灣半天邊,我們戲稱自己是最廣大面積的「深耕偏遠地區早療人」,而事實的確這樣,這三個縣都有好山好水和樸實的鄉親,可是卻是最需要「到宅服務」和以「走動式巡迴服務」推動的地區;試想若沒有提供到宅療育,我們那遠在太平洋上的綠島和蘭嶼兩地的慢飛天使,他們和父母家人如何經常飛越海洋到台東接受療育?如果沒有我們的療育巡迴團隊,住在南投仁愛和信義鄉上的原住民家長,要多麼的風塵僕僕呀!

 親愛的愛心捐助朋友:

因為有您的無私捐助和長期支持,讓我們得以勇猛前進,不畏冬天強風讓飛往離島的飛機嚇阻腳步,也不畏隨時滾落的土石流緊跟著車輪跑---,雖然社工人員的宿命就是眼裡只有服務對象的需要,而忘卻自己的需求!但是這股奇妙的動力,更多時候是為了要對得起出資的人—包括企業和民間善款的挹注者。因為我們都知道不論政府、社會或家庭,乃至於協會本身,都在乎孩子的身心發展與需求迫切性,早療不能等,偏鄉療育資源缺乏不能等,在此狀況下,我們社工同仁和療育伙伴,就必須主動跑在前頭,而讓我們繼續跑下去的奇妙動力就是您們這些扶持的雙手,真心感謝您們。

                祝福大家  平安  順心

                             早期療育協會秘書處敬啟2011.03.22

早療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工故事分享--


台東辦事處/雷詠琳社工


        在每次的家訪中,總是有某些時刻令人感到開心、憂愁或是振奮。有一天好不容易到了台東縣的最南端,前二天才聯絡青青媽媽,沒想到一到小朋友家,卻看見爸爸無奈的走了出來,說:青青前晚又發了高燒,呼吸好急,所以媽媽帶著青青及小妹坐救護車到台東市去了。聽到這樣的消息真是令人捏把冷汗!因為青青常期進出加護病房,而這一去不知是否能夠平安回家?

   青青家裡有爸爸媽媽、一位大姊、一個二歲半的大妹及一個一歲多的小妹。父親因為住在較為偏遠的地區,因此多以臨時工為主;媽媽則是全心的照顧三個年幼的孩子。青青是一個染色體異常、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重度聽障的孩子,青青因為心臟病的因素常會有呼吸急促,接著是嘴唇發紫的情況,這時通常媽媽非常機警,趕緊包車或叫救護車送青青到台東的大醫院掛急診。而爸爸跟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似乎是排練了很多次,青青和小妹由媽媽照顧,因為小妹還在喝母奶,所以很黏著媽媽;爸爸則一個人可以照顧青青的大妹,視需要送東西到醫院給媽媽和孩子。

   總算回到了市區,想到醫院看看她的情況,一走進病房,青青戴著氧氣罩,看起來氣色不大好,但勉強的對我們笑了一笑,而妹妹正開心的坐在手推車上,病床的一旁看到的是整晚沒睡好的媽媽,之後護士走進來要替青青打針,不知青青哪來的力氣,用力的想掙脫,在又哭又喘的情況下,居然把吃的午餐都吐了出來….

   我們不是護士,不是醫師,在那樣的場合什麼話好像也不適合再多說,我們等待媽媽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把床快速的整理好後,小聲的問媽媽,是否可以由我們帶小妹出去走走?替小妹穿好鞋子外套後便逛了醫院一圈,說也奇怪呢!這個小妹不哭不鬧的朝病房的方向走去。回到病房,看見青青睡著了,媽媽看見小妹回來笑了一笑。

   社工不是萬萬皆能,但有些時候我們也希望我們不是萬萬不能,也許做的不多,但希望那份關懷的心能夠在這個社會流動著~。

早療協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